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

江山争取作京畿,歌哭于斯忍弃离。
燕啄王孙家半破,灯昏春殿祚全移。
孤身原只留孤冢,八股终难禦八旗。
民族几曾蒙福利,英雄空自运机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是近现代诗人吴妍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和崇高精神。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吴妍因,近现代诗人,其诗歌创作以反映时代变迁和民族精神为主题,语言精炼,情感深沉。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 诗歌原文:江山争取作京畿,歌哭于斯忍弃离。 燕啄王孙家半破,灯昏春殿祚全移。 孤身原只留孤冢,八股终难禦八旗。
  3. 诗歌内容:《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通过描绘孝陵守卫军与清军的激烈战斗,表达了民族英雄在国家危亡之际坚守岗位、誓死保卫国土的精神风貌。诗中的“江山争取作京畿”暗示了国家的命运与首都紧密相连,而“歌哭于斯忍弃离”则表达了守陵士兵对于牺牲的无奈和不舍。最后两句“孤身原只留孤冢,八股终难禦八旗”反映了守陵士兵虽英勇却无力回天的现实,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希望。
  4.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传达了民族英雄的悲壮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5. 社会影响:吴妍因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孝陵与杨卫玉论民族英雄》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