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用坡公韵

万里一明月,秋思满长天。
古今人事代谢,流照自年年。
才放澄辉大地,又被微云障翳,珠斗夜光寒。
沧海横流际,风雨合离间。
感乌踆,悲兔缺,惊虬眠。
萍蓬身世输指,乡梦几回圆。
便拟泛槎归去,只恐尘缨涴我,清福未能全。
此曲谁与和,低唱付婵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中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在中秋节时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自然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一、背景与创作动机

  1. 时间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北宋时期。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谪至黄州,远离了政治中心,生活相对孤立。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此时正值秋季,月亮圆明,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也是文人抒发情感的好时机。

  2. 创作动机:苏轼在这首词中寄托了他深厚的乡愁和对人生的哲思。他通过对明月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远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及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

二、内容与主题

  1. 表达形式:《水调歌头·中秋》采用了传统的宋词形式,以“中秋”为题,借月抒怀。全词共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都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始,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美。

  2. 主题思想:整首词贯穿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通过对比中秋夜的美景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苏轼表达了对人生易逝的无奈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伤。

  3. 艺术特色:此诗在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成就。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如“明月”比作“青天”),象征(如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人世间的完美与遗憾),以及排律技巧,使得诗歌在音韵和谐中蕴含深意,读来既悦耳又耐人寻味。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苏轼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水调歌头·中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中秋节词作,它更是一部富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