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秋残冬至,与凫老同寄沽上,抚时对景,偶成此阕

萍老枯根在,风约小池塘。
暮天如此摇落,朔雁莫南翔。
安排青荧灯火,对我纸窗竹屋,百四十年长。
诸史满前列,与语不凄凉。
头早白,人老矣,病支床。
浮云天际舒卷,差胜利名场。
罗氏鹤林玉露,孙氏藤阴杂记,时草雨三行。
富贵本泥土,不易此徜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秋残冬至,与凫老同寄沽上,抚时对景,偶成此阕”是一首词作。这首词作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词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文风和审美取向。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如孤寂、怀旧以及对于自然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词人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传统,还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哲理的思考。

在文化层面,这首词反映了中国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词中提到“安排青荧灯火”,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词中的“纸窗竹屋”等元素,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清雅生活情趣的追求。

从历史角度来看,吴重憙的这首“水调歌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清朝中晚期的文化风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人的心态变化。通过研究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

“水调歌头·秋残冬至,与凫老同寄沽上,抚时对景,偶成此阕”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这首词的背景、内容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