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继勋联

宦归赁庑而居,浙称廉吏;
死去怀沙同吊,楚失先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唐继勋联》是清末文学家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学技巧,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及文人的情感世界。下面将对《挽唐继勋联》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吴恭亨是清末的一位文学家,号岩村,湖南慈利人,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教育。作为南社的一员,他在辛亥革命后担任过多个地方的官职,并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等职。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上来看,应是清末时期。
  1. 楹联原文与翻译
  • 原文:“宦归赁庑而居,浙称廉吏;死去怀沙同吊,楚失先贤。”
  • 翻译:返回故里租了一间屋子居住,在浙江号称廉洁的官员;逝世时怀抱沙丘一同哀悼,楚国失去了先贤。
  1. 文化意义
  • 忠孝节义:楹联中赞扬了唐继勋的清介持身、忠于国家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孝节义的重视。
  • 历史评价:联中提及唐继尧的父亲在历史上的光辉事迹,显示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怀念。
  1. 文学价值
  • 辞藻华美:整副楹联运用了许多华丽的辞藻,如“宦归赁庑而居”、“死去怀沙同吊”,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 意境深远:联中通过对唐继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1. 后世影响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 文学启示: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与创新精神。
  1. 相关研究
  • 学术探讨:有学者对《挽唐继勋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赏析,认为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 现代应用:在当代,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文化交流等多种场合。

《挽唐继勋联》不仅是一副优秀的楹联,更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这副楹联,人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水平。对于喜欢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副楹联不仅是欣赏的对象,更是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