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汉争路,辽沈复疆,英藏缔盟,大局待支撑,公不少留更谁属;
国高世卿,咸同贵仕,湖沅遗爱,盖棺宁缺陷,我之所痛为其私。
代挽但湘良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挽但湘良联》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怀及个人命运的感慨。下面是对这副楹联的介绍:
作者背景: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他是一位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教育;南社社员;辛亥革命后曾担任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并历任多个职务,如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等。在文学上,吴恭亨能诗、工联语,其诗词风格被梁启超评价为“理想风格,皆绝流俗”。
楹联内容:该楹联中,“粤汉争路,辽沈复疆,英藏缔盟,大局待支撑,公不少留更谁属。”描述了国家大政的纷争和边疆的恢复,强调了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期望。而“国高世卿,咸同贵仕,湖沅遗爱,盖棺宁缺陷,我之所痛为其私。”则反映了吴恭亨对于官场贪腐和个人得失的看法,表达了他对政治清明和个人廉洁的向往。
文化影响:吴恭亨的这副楹联不仅是他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晚清时期文人对于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文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作为一副对联,它在结构上严谨对称,语言上富有力度与情感,展现了吴恭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代挽但湘良联》不仅仅是一副简单的楹联作品,它还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作者的情感以及时代的印记。通过对它的赏析与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