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损斋联

史立一行传;我书十字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刘损斋联》是元代诗人曹伯启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其不幸逝世的哀悼之情。下面从多个方面来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曹伯启,字士开,生于元代济宁砀山,后成为著名的学者。他不仅学识渊博,还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表现,历任多个官职,如兰溪主簿、常州路推官等。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曹伯启去世之后,为了纪念他而创作的悼念之作。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曹伯启生前为人的敬仰以及对其离世的哀伤。
  1. 作品原文
    天都曾挹藻芹香,世故催人各异方。
    频托神游寻故友,遽为鬼录热中肠。
    衣冠屈指成萧索,书疏论心付渺茫。
    遐想九原无悔吝,传家今有紫薇郎。

  2.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挽刘损斋联》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首先,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朋友生平的回忆和对其才华的赞美,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尊敬。其次,诗歌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既有直接的情感表达,也有间接的象征意味。最后,诗歌在表达哀伤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显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已故亲友的缅怀和对其才华的赞赏。通过对朋友的生平和成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深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天”、“鬼”等象征性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 文化价值:《挽刘损斋联》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尚,还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这首诗的艺术形式、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挽刘损斋联》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谊的诗歌,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