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莫浚联

今日何时,盐米艰难,炮火抢攘,寇盗纵横,幕燕釜鱼,君忽无言成解脱;
过门大嚼,渔浦负笈,汴粱驱车,岳阳佐幕,酒龙诗虎,我偏茹恨未追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莫浚联》是清末吴恭亨所创作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探讨这副楹联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1. 创作背景:《挽莫浚联》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这一时期,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民族危机和内部矛盾,民不聊生,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恭亨通过这副楹联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2. 内容解析

  • 第一部分:“今日何时,盐米艰难,炮火抢攘,寇盗纵横”。这里描绘了一幅战乱频发、民生凋敝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疾苦。
  • 第二部分:“幕燕釜鱼,君忽无言成解脱;过门大嚼,渔浦负笈,汴粱驱车,岳阳佐幕,酒龙诗虎,我偏茹恨未追随。”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局势的不满与失望,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挽莫浚联》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精炼而富有内涵。整副楹联通过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这副楹联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2. 历史意义:《挽莫浚联》不仅仅是一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它记录了清末中国社会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在今天,重新审视这副楹联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反思历史,从而汲取历史的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挽莫浚联》作为清末吴恭亨的一副楹联,不仅是艺术上的瑰宝,也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对这副楹联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