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挽陈金镛联

哭寝涟如,骇世界新闻,大招无语涔阳浦;
请车已矣,触吾儿旧痛,短命伤心周氏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挽陈金镛联》是清末吴恭亨创作的一副楹联,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蕴含着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以下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

  1. 作品原文
    楚骚宁不病而呻,今日大招,问魂兮何往;
    孔教无终亡之理,乃公中陨,则事未可知。

  2. 作者介绍

  • 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南社社员,以游幕、教读为业。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慈利县劝学所长及教育会长等职。能诗、古文,工联语,梁启超称其诗“理想风格,皆绝流俗”。
  1. 创作背景
  • 该楹联创作于清末民初之际,当时中国社会动荡,国家局势岌岌可危。吴恭亨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学识和敏锐洞察力的诗人,通过创作这副对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1. 艺术特色
  • 在形式上,《代挽陈某联》采用了传统的骈文格式,语言简练,对仗工整,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意义。
  • 情感上,通过对陈金镛生前事迹的回顾,以及对其死后哀思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代挽陈金镛联》不仅是吴恭亨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他那个时代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这副对联,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还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