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至馆联

非一个渔父到来漏言,不知刘项,宁知魏晋;
愿诸公贵人相对饮酒,但话君臣,莫话神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延至馆联》是清末文学家吴恭亨创作的一副对联,这副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蕴。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号岩村,晚号弹赦,湖南慈利人。清末诸生,师事阎正衡,受古文法。南社社员。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曾任进步党慈利县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慈利县劝学所长及教育会长等职。
  1. 创作背景
  • 《延至馆联》的创作时间虽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这副对联应产生于清末民初之际,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感慨时局之作。吴恭亨作为一位有志于文学和政治的知识分子,其创作《延至馆联》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对国家兴亡、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1. 文学价值
  • 在文学价值方面,《延至馆联》是研究清末文人思想状态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对联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点。
  1. 文化意义
  • 从文化角度来看,《延至馆联》不仅展示了吴恭亨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末时期文人的文化自觉。这副对联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这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艺术特色
  • 艺术上,《延至馆联》采用了传统对联的形式,但在语言运用和意境营造上展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别是“非一个渔父到来漏言,不知刘项,宁知魏晋;愿诸公贵人相对饮酒,但话君臣,莫话神仙”这两句,巧妙地结合了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使整副对联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哲理意味。
  1. 社会影响
  • 《延至馆联》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雅士对其赞赏有加,认为其既有文学价值又具历史深度。此外,这副对联也被视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延至馆联》是一首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楹联。它不仅展现了清末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朋友们来说,这副对联无疑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