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还长沙

去袂不容挽,子规真滑唇。
烟村相送处,风物更撩人。
麦浪空翻日,花房尚锁春。
遥知到湘浦,卢橘恰尝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还长沙》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僧人归途的深情寄语,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归途平安的祝愿,并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感慨与情怀。下面将具体介绍《送僧还长沙》:

  1. 作者介绍
  • 释德洪(1071—1128),又名惠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筠州新昌人(今江西宜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僧,还是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集包括《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和《禅林僧宝传》等。
  1. 原文赏析
  • 《送僧还长沙》全诗如下:去袂不容挽,子规真滑唇。烟村相送处,风物更撩人。麦浪空翻日,花房尚锁春。遥知到湘浦,卢橘恰尝新。
  •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中。诗人细腻地刻画出远行的僧人在离别之际的情景,以及对家乡风物的深切怀念。其中,“子规”即杜鹃鸟,因其叫声似“子规”,故用以形容其啼声;“卢橘”则是指橘子,特指湖南特产的一种柑橘。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未来重逢的喜悦期待。
  1. 写作背景
  • 《送僧还长沙》的创作时间虽未明确记载,但从内容来看,应是在释德洪游历各地后的某一时期,此时他可能已回到故乡,或者在庐山等地继续修行生活。诗中提到的“东林”一词,可能是指他所居住或修行的寺庙所在地点,暗示着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及对禅宗教义的深入探索。
  1. 文学手法
  • 《送僧还长沙》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同时,诗人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诗人通过对田野、村庄和树木的细致描述,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面,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感慨。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传达了对僧人离去的不舍之情,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1. 情感表达
  •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释德洪在创作时的情感复杂而深刻。他既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和忧虑,又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送僧还长沙》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因此,无论是对文学有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都能从这首诗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