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龙安照禅师

随分丛林古格存,龙安真是泐潭孙。
独持一节无求世,勘破诸方不出门。
石虎已忘蹲草见,木蛇久灭住山痕。
遥知百事俱衰落,尚有工夫虱自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龙安照禅师》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法的理解和追求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释德洪的生平密切相关。释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是宋代著名的诗僧。他不仅工书善画,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释德洪曾游历多个地方,包括东吴、衡山等,并在金陵清凉寺居住。然而,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在29岁时因冒名剃度的事件被捕入狱,并被勒令还俗。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更加专注于禅宗的研究和实践。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寄龙安照禅师》体现了释德洪深厚的佛教修行和禅宗造诣。诗中“随分丛林古格存”,“独持一节无求世”,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简朴生活态度的追求和对世俗世界的超脱。他提倡“勘破诸方不出门”,意味着通过内心的修炼来破除世间的种种束缚。这种对禅宗哲学的深入理解,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成为了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寄龙安照禅师》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在艺术上,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却不失深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隐喻了他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体验。例如,“石虎已忘蹲草见”,这里的“石虎”象征着尘世的欲望与执着,而“蹲草见”则暗示了通过放下这些欲望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又含蓄,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寄龙安照禅师》不仅是释德洪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禅宗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