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
敬鬼神而仍远,当恪尊乃祖所闻。
樊氏祠堂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樊氏祠堂联是一副对联,其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英的事迹,下联则引用了春秋时期鲁国名人樊迟的故事。樊氏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约有221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樊姓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远在人皇氏时代,即尧帝时,有位名叫樊仲文的酋长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樊仲氏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发展出了樊氏一族。据传,伏羲氏之后,有一个叫后照的族人定居于四川东部巴水河上游,其后人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就有樊姓。樊姓的分支逐渐扩展,北至山西、东至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等地区,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
樊英,字季齐,鲁阳人,他不仅习得京氏易学,还兼明五经,隐居于壶山之阳,著有《易章句》,世名樊氏学。樊英官至光禄大夫,归卒后,其妻遣婢拜问病情,樊英下床答拜。
另一对联“壶山隐居,术灭风火 杏堂高弟,学有师传”,出自樊英。樊英有疾,妻子派遣婢女询问病情,樊英下床答拜,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和谦逊的为人。这对联表达了樊英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的精神风貌,同时体现了樊家世代传承的优秀品格和深厚文化。
樊氏祠堂联不仅蕴含着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智慧、品德、学术和家庭传统的尊崇。通过欣赏这副对联,可以更好地了解樊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