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歌行 其二

虫蛇不在井,豺虎不在堂。
枳棘不在路,祟厉不在场。
胡为劳我躯,年年去故乡。
故乡此日好风色,雏鸡咿咿桑榆侧。
欲凭远梦赴乡关,坐叹行吟眠不得。
君不见狐死必首丘,依依桑梓令人愁。
试看凌烟古图画,谁哉荡子曾封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鞠歌行·其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属于古诗体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丽莫似汉宫妃,谦莫似黄家女。
    黄女持谦齿发高,汉妃恃丽天庭去。
    人生容德不自保,圣人安用推天道。
    君不见蔡泽嵌枯诡怪之形状,大言直取秦丞相。
    又不见田千秋才智不出人,一朝富贵如有神。
    二侯行事在方册,泣麟老人终困厄。
    夜光抱恨良叹悲,日月逝矣吾何之?

  2.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对比汉元帝宫中的宫女与黄家的女眷,表达了对美貌和才能不能长久保持的感慨。汉元帝的宫女们虽然拥有美丽的外貌,却因行贿而失去了真正的地位,而黄家的女眷虽谦逊,却得到了真正的尊敬。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于外在美与内在品德的思考。
  • 艺术特色:李白在此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宫女比作“嵌枯诡怪之形状”,将才子比作“田千秋才智不出人”,通过这些比喻,诗人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其更加生动和形象。
  • 语言风格:李白的语言风格豪放、奔放,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示了他独特的诗歌魅力。
  1. 历史背景
  • 《鞠歌行·其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歌兴盛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 这首诗不仅是李白个人才华的体现,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由精神,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 文化影响
  • 《鞠歌行·其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 这首诗也受到了后世许多学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研究。例如,有人将其与《世说新语》中的汉元帝宫女图联系起来,认为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的虚伪和腐败;也有人将其与蔡泽、田千秋等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人格特质和人生价值。

《鞠歌行·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它不仅体现了李白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