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歌行 其一

倚剑望八荒,不知何故忽悲伤。
黄云万里无断续,中有古时争战场。
英雄一去不复返,摧颓白骨归山冈。
而我徒为生六翮,憔悴不复能飞扬。
君不见流光迅速如惊电,壮士一夕毛发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鞠歌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共分为三章。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态。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诗歌作于唐朝盛唐(公元八世纪)时期,这个时期文化繁荣,诗坛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 创作动机:李白在游历过程中,目睹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公现象,尤其是当时社会对“贤能”的追捧与“虚伪”的容忍,这使他深感痛心。因此,他创作了《鞠歌行》来揭露和批判这种现象。
  • 社会背景:唐代是一个政治相对清明的时代,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使得社会风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1. 诗歌内容
  • 第一章:“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这里用玉和鱼眼进行比喻,强调真正的美好和才能不应该被埋没,而是应当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尊重。
  • 第二章:“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通过楚国的青蝇和连城的白玉来比喻那些小人的诽谤和嫉妒,指出这些人的行为是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破坏。
  • 第三章:“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描述了忠诚的臣子因直言进谏而遭受陷害甚至死亡的悲惨结局,表达了对社会中正直人士的同情和哀悼。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李白在《鞠歌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 情感表达:通过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 结构布局:全诗分为“其一”、“其二”和“其三”,每一章都有其独立的主题,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主题。

《鞠歌行》不仅是李白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思想价值,赢得了后世读者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