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叶风枝小径通,拂砧清坐有谁同。
粉衣香滑秋丛瘦,泉佩丁东夜壑空。
半世已归弹指内,前途都付枕肱中。
堤防老境犹多事,折脚铛炊腐颗红。
题云岩筠轩
介绍
《题云岩筠轩》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古诗。释德洪(1071年或1073年—1128年),号石门,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至1077年)的僧人和学者,其生平事迹在史料中有所记载。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而《题云岩筠轩》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全文如下:雨叶风枝小径通,拂砧清坐有谁同。粉衣香滑秋丛瘦,泉佩丁东夜壑空。半世已归弹指内,前途都付枕肱中。堤防老境犹多事,折脚铛边梦转浓。通过阅读全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静谧而又深远的意境。首句“雨叶风枝小径通”,描绘了一个雨后清新、风中摇曳的小径景象,给人以宁静之感。接着“拂砧清坐有谁同”,则转入了诗人与外界的联系,可能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或是对知音难寻的感慨。第三句“粉衣香滑秋丛瘦”以色彩和质感来勾勒出秋天的萧瑟之美,同时“香滑”和“秋丛瘦”的对比又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意。最后两句“半世已归弹指内,前途都付枕肱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释德洪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释德洪在《题云岩筠轩》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粉衣香滑秋丛瘦”中的“粉衣”可能指的是花朵或者是某种装饰品,而“秋丛瘦”则暗喻了生命的凋零和岁月的无情。此外,“泉佩丁东夜壑空”中的“泉佩”和“夜壑”也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它们可能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或是追求。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讲,《题云岩筠轩》不仅是释德洪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和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释德洪的个人生活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还能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探讨《题云岩筠轩》的文学价值时,还应注意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释德洪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繁,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德洪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通过《题云岩筠轩》,可以感受到释德洪试图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和生命的意义,这也是很多古代文人共同的心路历程。
《题云岩筠轩》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承载了释德洪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以及对时代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因此,《题云岩筠轩》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