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淡若阴,春风动林薮。
我来问寒条,倚楫龙溪口。
山路平可驰,梅花拂我首。
蒙蒙雪色中,风香互先后。
十里无停骖,马上劝行酒。
我闻管仲父,栖迟在兹久。
古迹不复寻,飞英落金斗。
栖贤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栖贤山访戴叔伦隐处》是宋代诗人魏良臣的作品之一。魏良臣,字元忠,他生活在宋朝的中后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这首诗表达了对戴叔伦隐居之地的探访,展现了作者对古人隐逸生活和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诗歌内容概述:诗中的“峰列洪都秀,名贤隐此间”描绘了栖贤山壮丽的自然景观,山峰如画般排列,而此地则是名贤隐居的地方。接下来,“乱烟横古木,啼鸟恋深山。”则通过烟雾弥漫的古木和鸟儿在山中栖息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诗的最后一句“高吟今不见,流水自潺潺。”透露出一种对古代隐者的怀念与遗憾。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古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品背景:吴绮(1619年—1704年),字园次,号丰南、听翁、红豆词人,又号林蕙堂。他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活动于清初至中期,尤以诗词著称。吴绮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积极参与文学交流,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风格特点:《栖贤山访戴叔伦隐处》展现了吴绮擅长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并通过这些细节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幽静深远的山林之美。
《栖贤山访戴叔伦隐处》作为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诗歌,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后世文人雅士精神追求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