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乌喙义

知之百事不改旧,欲理情缘一笑哗。
画水成纹觅生灭,盘珠无影计横斜。
人言乌喙岂堪食,我见饭囊今是沙。
举措施为头踞地,逸群方解世吾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僧问乌喙义》是宋朝诗人释德洪的作品,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佛法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释德洪(1071—1128),又名惠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江西宜丰人。他工书善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宋代诗僧。释德洪曾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因试经得度为僧,并随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居住多年。他的诗歌作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2. 诗歌原文
    知之百事不改旧,欲理情缘一笑哗。
    画水成纹觅生灭,盘珠无影计横斜。
    人言乌喙岂堪食,我见饭囊今是沙。
    举措施为头踞地,逸群方解世吾家。

  3. 主题思想:该诗以禅宗公案“僧问乌喙义”为主题,通过描绘僧人与禅师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佛法真理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诗中的“鸟喙”、“饭囊”等物象寓意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佛法真谛的追求。

  4.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行为的描写,巧妙地将禅宗哲理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和深刻的哲理意味。此外,诗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与释德洪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曾经游历东吴、衡山、金陵等地,并在金陵清凉寺居住。在这段时期里,他接触到了许多禅宗思想和文化,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使他得以创作出这首充满禅宗色彩的诗歌。

《僧问乌喙义》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禅宗诗作,不仅展现了释德洪作为一名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对生命、自然和佛法的深入理解。这首诗不仅是对“僧问乌喙义”这一禅宗公案的精彩诠释,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