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僧自是闲,不复知闲味。
譬如庵中人,不见庵外事。
次韵曾侯赠庵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曾侯赠庵僧》是北宋诗人释德洪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描绘野僧与庵中人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知闲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这首诗的作者释德洪是一位具有深厚佛学背景和丰富人生经历的僧人。他于哲宗元祐四年试经于东京天王寺时冒惠洪之名得以度为僧。此后,他又游历东吴、衡山、金陵等地,并在金陵清凉寺居住。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佛教文化,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和理解禅宗思想。这种深厚的佛学背景使得释德洪能更好地理解并表达禅宗的精髓。
《次韵曾侯赠庵僧》这首诗通过对野僧和庵中人的描述,展示了禅宗“知闲味”的独特魅力。释德洪以“野僧自是闲,不复知闲味”开篇,描绘了野僧的悠然自得和超然物外。他认为,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是一个“不闻不问”的人,他们不需要关心外界的事物,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修行。这种“知闲味”的境界,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释德洪所推崇的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对野僧和庵中人的对比,释德洪进一步强调了禅宗的核心观念——放下执着。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放下心中的执念和欲望时,才能真正达到“知闲味”的境界。这种执着和欲望往往是人们烦恼的根源,也是阻碍人们走向解脱的关键。因此,释德洪在诗歌中强调了放下执着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通往“知闲味”的关键所在。
《次韵曾侯赠庵僧》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七绝诗。它通过描绘野僧和庵中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禅宗“知闲味”的独特魅力。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释德洪深厚的佛学背景和丰富人生经历,也传达了他对于禅宗核心观念的理解。这首诗不仅是对禅宗“知闲味”这一概念的阐释,也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