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蓻圃长物为姜仲子学在作 其十一 蒲团

谁能坚坐学枯禅,一片蒲团古壁前。
识得西来无语意,只应抛向大江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蓻圃长物为姜仲子学在作 其十一 蒲团》是清代诗人吴绮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蒲团的制作工艺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工匠技艺的记录,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吴绮,清代诗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参与过宫廷文化的整理工作,对古代文化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2. 作品背景:《咏蓻圃长物为姜仲子学在作 其十一 蒲团》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诗中的蒲团不仅是实用的家具,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3. 诗的内容:诗中描述了蒲团的制作过程,从选材到打磨,再到最后的完成,每一步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诗人通过对蒲团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劝君甲乙无烦别,举世谁知四库书”,更是强调了书籍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仍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

《咏蓻圃长物为姜仲子学在作 其十一 蒲团》不仅是一首描绘日常用品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意蕴的作品。它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手工艺品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