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登湘阴景醇湖山堂时江涨而雨未止

烟雨溟蒙暗小窗,湖山堂下水连江。
已欣一叶浮千顷,更爱飞来白鸟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登湘阴景醇湖山堂时江涨而雨未止》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五年(746)春天所作,当时他正在长沙任岳州别驾。此诗作于三月初春时节,当江水上涨,春雨未停之际,作者登上了湘阴县的景醇湖山堂,观赏春景,抒发感慨。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主题和背景
  • 主题涉及春天的景色与个人情感。
  • 事件发生于杜甫担任岳州别驾期间的一个特定时间点,即春季。
  1. 诗句赏析
  • 诗中的“湘阴”指的是湖南省岳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 “景醇”可能指的是风景优美、景色宜人之意。
  • “湖山堂”是一处位于湖畔或山上的建筑,可能是供游客或官员休憩的地方。
  • 诗中提到的“江涨”是指江水上涨的情况,而“雨未止”则表明春雨持续。
  1. 艺术手法
  • 杜甫善于运用对比来表达情感,如将春雨与冬雪进行对比,展现了自然景观的不同。
  • 使用了许多生动的词汇来描绘自然美景,例如“绿暗”、“红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通过景物的描述,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忧虑。
  1. 文化影响
  • 此诗体现了杜甫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热爱。
  • 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春天的经典之一。
  • 对于研究杜甫诗歌风格和时代背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现代意义
  • 尽管时代已远,这首诗仍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尤其是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
  • 它的自然描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

《三月登湘阴景醇湖山堂时江涨而雨未止》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例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春天描写的宝贵资料。它不仅展示了杜甫卓越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自然美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