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不愚首座

道人貂蝉后,骨面远瞻视。
少年憎俗子,竟以须发毁。
形骸已变尽,终不没豪气。
君看谈笑时,时复出奇伟。
湘西松下见,班草问行李。
问侬归何许,披须开笑齿。
名山皆吾家,况复生如寄。
意行吾车驰,身止吾驾税。
吾生天地间,大仓一稊米。
只今相会面,宁知非寄耳。
思归固偶然,吾诗聊一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别不愚首座》是宋朝诗人释德洪的作品。下面将对其内容、背景、特色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作品原文
  • 原文:“道人貂蝉后,骨面远瞻视。少年憎俗子,竟以须发毁。形骸已变尽,终不没豪气。君看谈笑时,时复出奇伟。湘西松下见,班草问行李。”
  • 译文注释: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道士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对这位道士的赞赏之情。诗中“道人”指的是道士,“骨面远瞻视”形容道士的外貌和气质,“少年憎俗子,竟以须发毁”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人的不屑,“形骸已变尽,终不没豪气”则是赞美这位道士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保持着豪迈的气质。最后两句则写在湘西的松下见到这位道士时的情景。
  1. 作品赏析
  • 形象生动: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将道士的外貌和气质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 情感真挚: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生活豪情的赞美。
  • 哲理深刻:通过对道士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即即使年老色衰,也要保持一颗豪迈的心。
  1. 写作背景:关于《赠别不愚首座》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可供查证。然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应该是一首表达对道士敬意和赞美的作品。

释德洪的《赠别不愚首座》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仰之情,也传递了对生活豪情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