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王家营作

形胜何年变,川原似掌平。
舟车南北会,陵谷古今情。
河徙防将坏,沙回地渐耕。
欲言都水使,淮势本孤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王家营作》是一首描绘黄河决堤后景象的古代诗歌。这首诗由吴毓芬所作,反映了黄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灾难性事件,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形胜何年变,川原似掌平。
  • 舟车南北会,陵谷古今情。
  • 河徙防将坏,沙回地渐耕。
  • 欲言都水使,淮势本孤行。
  1. 诗歌背景
  • 《过王家营作》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1688年),正值黄河多次发生决堤的历史时期。诗中所描述的情形,正是这一灾难频发的时期的真实写照。
  • 当时黄河的多次泛滥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管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修复因灾害破坏的基础设施。因此,他不得不亲自前往现场查看灾情,并最终带领民众迁往新址。
  •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管钜对受灾民众的关心与同情,也体现了他在国家大政面前的责任与担当。
  1. 诗歌鉴赏
  • 在《过王家营作》中,吴毓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形胜何年变”用来形容黄河的地理位置变化之快,“舟车南北会”则描绘了人们为生计而奔波的情景。
  •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质疑。
  • 在艺术风格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过王家营作》不仅是一首反映黄河洪水灾害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还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地理以及文学艺术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