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寒食春将半。
记分袂、溪桥畔。
别后顿教春又晚。
长堤杨柳,芳洲芝若,绿遍江南岸。
应劳髯叟将余盼。
几月游踪似天远。
遥忆瑟居情兴懒。
一帘烟雨,半炉香雾,坐听流莺啭。
青玉案 涂次怀王朔山
介绍
《青玉案·涂次怀王朔山》是清代著名诗人吴敬梓的作品,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生于清乾隆十二年(1701年)逝世于清嘉庆十六年(1754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小说家,以其尖锐的笔触批判时弊,被誉为“明清散文八大大家”之一。他的小说《儒林外史》更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原文:梨花寒食春将半。记分袂、溪桥畔。别后顿教春又晚。长堤杨柳,芳洲芝若,绿遍江南岸。应劳髯叟将余盼。几月游踪似天远。遥忆瑟居情兴懒。一帘烟雨,半炉香雾,坐听流莺啭。
诗歌主题:《青玉案·涂次怀王朔山》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梨花、杨柳、芝若等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别后顿教春又晚”一句,反映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此外,诗歌还通过对“髯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
艺术特色:吴敬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意境更加深远。同时,他的词句简洁而富有韵味,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历史文化背景:诗中提到的“长堤杨柳,芳洲芝若”,这些都是江南地区常见的风景名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而“绿遍江南岸”则表明了江南地区春季景色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江南的喜爱。
文化影响:吴敬梓的《青玉案·涂次怀王朔山》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认为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青玉案·涂次怀王朔山》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观描述与个人情感抒发的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吴敬梓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