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

迢递回冈抱塞长,暮云归路剧羊肠。
马嘶古碛塞沙白,鸦乱荒城夕照黄。
病后关河空涕泪,战馀身世各苍茫。
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是清代诗人吴兆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境遇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心境与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吴兆骞,字汉槎,清江南吴江人,有“江左三凤凰”之号。他是清朝初期著名诗人之一,以其文采和才华闻名于世。然而,由于科场案的牵连,吴兆骞不幸遭贬戍宁古塔,历经二十三年才得以释放,并最终病逝,其一生坎坷,令人扼腕。
  2. 作品鉴赏:诗的前两句“迢递回冈抱塞长,暮云归路剧羊肠”,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迢递回冈”形容地势起伏,“抱塞长”则暗示了道路的艰险,而“暮云归路剧羊肠”则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路途的艰难。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吴兆骞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也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艰难心情。
  3. 情感表达:诗的后四句“马嘶古碛塞沙白,鸦乱荒城夕照黄”,则转入对人物和环境的描绘。“马嘶古碛塞沙白”表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鸦乱荒城夕照黄”则描绘了黄昏时分,荒城被乌鸦的叫声和落日余晖染黄的景象。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深化了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苍茫。
  4.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佳作,为后世所传颂。
  5. 文化影响:吴兆骞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深受后人喜爱。同时,吴兆骞的人生经历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使他成为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心态的重要对象。

《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作品,它记录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吴兆骞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