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二十首 其十三

感恩知己古来难,匏竹同声始叩弹。
小海歌来羁夏统,大山仙去困刘安。
不知饭颗因何瘦,谁念绨袍至此寒。
却忆故园风雨里,渔樵相狎有馀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述怀二十首其十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反映了作者在战乱中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火频繁,国家面临分裂的危机。杜甫本人也因政治原因多次流离失所,家庭和个人的命运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个人经历: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家人存亡的深切忧虑。由于战乱,他无法亲自照顾家人,只能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希望家人能够得到保护。
  1. 主要内容
  • 对家人的忧虑: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中人的深深担忧。他担心家人因为战乱而遭受苦难,甚至可能失去生命。这种忧虑不仅来自于个人的情感,也是对整个家庭的爱与责任。
  • 对国家的担忧:在战乱的背景下,杜甫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认为国家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命运,因此他将个人的忧虑与国家的危难紧密联系在一起。
  1. 艺术特色
  • 丰富的想象力:杜甫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想象,将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 强烈的感情表达: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这些强烈的感情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1. 历史评价
  • 文学地位:《述怀二十首其十三》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 影响深远: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述怀二十首其十三》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理解诗人对家国的深情厚意,以及他在动荡时代中坚持理想、关注民生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