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四夜游宜园(庚寅)

残腊月将满,月下宜有梅。
古梅三十树,冲寒香半开。
梅边宜有鹤,双鹤立老苔。
与梅夜相守,不觉清钟催。
宜亭竹柏影,参差接东台。
试问此园境,岂不宜我来。
扶藜复行乐,独往无人陪。
斯时思所宜,宜于漉新醅。
雅欲学古人,对月引一杯。
白堕不我醉,白鹤不我猜。
梅花再百腊,我亦古人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腊月十四夜游宜园(庚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除夕之夜,人们欢聚一堂,赏花饮酒,共度良宵的热闹景象。诗人以“腊月十四夜”为背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氛围。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腊月十四夜游宜园(庚寅)
元丰癸酉之冬,余在儋耳。
有士人过之曰:“吾乡之人皆好鬼,见鬼则拜而祝曰:‘某百世之下,当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已而有一人来谒余曰:‘某子死,愿借地作寿器。’因顾其徒数十人,皆曰:‘愿从君。’于是余命工凿坎,而群聚焉。俄而风雨暴至,雷声殷殷。有若鬼神者,衣裳斑斓,执鞭电驰,立于坎之上。视其状,狞恶如鬼,而衣服斑斓。
有若神物者,冠紫金冠,衣朱绿衣,执节而前,立于坎之上。观其状,堂堂若神。
有若龙蛇者,鳞甲炳然,执剑而前,立于坎之上。观其状,炳炳若龙。
有若云雾者,衣冠俨然,立于坎之上。观其状,蔼蔼若云。

众士人相顾失色,不敢仰视。良久乃定,皆拜首而言曰:“此皆某子所求地支三物也。”

余问曰:“汝何知?岂鬼神之祟耶?”

士人曰:“吾乡之人皆有志于富贵,故多好鬼;又多好神仙,故多好神;又多好龙蛇,故多好龙蛇;又多好云雾,故多好云雾;又多好饮食,故多好饮食;又多好珍宝,故多好珍宝:凡此诸好,皆是人之常情。是以鬼之来,必有所求;神之来,必有所用;龙蛇之来,必有其所为;云雾之来,必有其所由;饮食之来,必有其所养;珍宝之来,必有其所用。此皆人之常情也。

余谓士人曰:“然则汝之子何以独不然耶?其求地支三物者,亦皆非人所宜有者也;其用地支三物者,亦皆非人所宜用者也。”

士人曰:“吾乡之人皆以为不然。以为吾子之生,固宜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者,欲使吾子之身健而寿考也。以为吾子之死,亦宜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者,欲使吾子孙之身健而寿考也。以为吾子之亡,亦宜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者,欲使吾子孙之身健而寿考也。以为吾子之葬,亦宜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者,欲使吾子孙之身健而寿考也。以为吾子之祭,亦宜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者,欲使吾子孙之身健而寿考也。以为吾子之服,亦宜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者,欲使吾子孙之身健而寿考也。以为吾子之名,亦宜得二十千钱,请予作地支三物者,欲使吾子孙之名长存不朽也。”

余闻而笑曰:“呜呼!吾乡之人皆好鬼,而不知鬼之所从来;皆好神,而不知神之所从来;皆好龙蛇、云雾、饮食、珍宝,而不知其所从来;皆好饮食、珍宝、地支三物,而不知其所从来;皆好祭祀、服名、名长存不朽,而不知其所从来:此皆妄也!”

士人曰:“某子虽死,其心犹在也;其精神犹在也;其在地下,犹能与天地相通也:是某子之所以得地支三物者也。虽然某子虽得地支三物,而不能遂其志也;不能遂其志也,则某子之心不得其正也。某子之心不得其正也,则某子之魂不得其所安也:是某子之所以不得地支三物者也。且某子之魂,尚在人间也;其魂既在人间,则某子之心不得其正也明矣:某子之心不得其正也,则某子之魂不得其所安也明矣:某子之魂不得其所安也,则某子之神不得其所依也明矣:某子之神不得其所依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归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归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明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宜无鬼矣;某子之鬼不得其所主也,则某子宜无鬼矣:某子宜无鬼矣!”

这篇作品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腊月十四夜游宜园”这一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死观念的独特见解: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应顺应自然法则去面对生命和死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