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林骤雨(戊午)

黑云阁日来蓬蓬,芭蕉窗下生微风。
忽翻白雨破幽独,万点秋声战寒绿。
此声入耳心亦凉,动摇眼底回清光。
何处骄阳火伞热,何处大道风尘黄。
跳珠溅玉骤复缓,帘波不动清阴满。
半晌疏斋巳坐忘,案头茶冷青瓷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蕉林骤雨(戊午)》是清代诗人阮元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
  • 阮元,字伯元,号阮亭,浙江瑞安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金石学家。他不仅是著名的学者,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化保护者,致力于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诗句一:“黑云阁日来蓬蓬”:描绘了乌云密布的天空景象,形象地表达了乌云盖顶的情景。
  • 诗句二:“芭蕉窗下生微风”:通过芭蕉和微风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安静而清新的氛围。
  • 诗句三:“忽翻白雨破幽独”:突然降下的白雨打破了寂静,增添了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感觉。
  • 诗句四:“万点秋声战寒绿”:万点秋雨声与寒冷的绿色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诗句五:“此声入耳心亦凉”:雨声入耳,使人感觉到内心的清凉。
  • 诗句六:“动摇眼底回清光”:雨水摇曳着眼前的景色,反射出清新的光芒。
  • 诗句七:“何处骄阳火伞热”:询问哪里还会有炽热的阳光。
  • 诗句八:“何处大道风尘黄”:描述哪里还有尘土飞扬的道路。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白雨”、“秋声”、“寒绿”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意境创造: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构建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1. 历史文化背景
  • 地理位置与历史人物:该诗可能选自对温州江边孤屿文丞相祠的游览体验,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中期,正值国家稳定和文化繁荣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1. 现代价值和影响
  • 文化遗产传承:该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和研究,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教育意义:通过对《蕉林骤雨》的学习,可以了解清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

《蕉林骤雨(戊午)》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它更是一扇窗口,让人们能够窥见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样的文学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它们不仅能够提供精神上的享受,还能启发人们对于美和真善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