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中秋上□月(乙酉)

酉月平秋色,生明月正中。
二三分渐满,八九夜当空。
桂魄犹藏半,银河恰在东。
房心刚掩映,箕斗欲朦胧。
纵未全开镜,真如巳挂弓。
王□边门角,银箭漏敲铜。
珠海宵潮减,羊城瑞采融。
寿星甫极近,祝嘏万方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中秋上□月(乙酉)》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团圆、和谐与美好时光的向往和赞美。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秋堂月色正中天,
    蟾魄犹藏半未圆。
    银箭漏声催玉漏,
    金波潋滟满清川。
    桂魄初生秋露微,
    河汉西倾夜气昏。
    王门高启明光里,
    瑶台遥隔洞庭云。
    纵未全开镜,真如已挂弓。
    边门角吹珠帘卷,
    铜箭声敲银瓮空。
  2. 诗歌解析
  • 秋堂月色正中天:描述了秋天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 蟾魄犹藏半未圆:月亮尚未完全圆满,暗示着中秋节还未到,人们还在盼望中秋的到来。
  • 银箭漏声催玉漏:使用“银箭”和“玉漏”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计时器的滴答声,增添了诗句的生动性。
  • 金波潋滟满清川:水面上金光闪烁,如同波光粼粼的河流一般,描绘了美丽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的景象。
  • 桂魄初生秋露微:描述新月初升时,桂花树的露水还带着微微的凉意,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气息。
  • 河汉西倾夜气昏:银河向西倾斜,夜色变得昏暗,为接下来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幽美的夜景。
  • 王门高启明光里:皇宫的门楼高高耸立,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象征着皇家的尊严和辉煌。
  • 瑶台遥隔洞庭云:远处的瑶台似乎被洞庭湖的云雾遮挡,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 纵未全开镜,真如已挂弓:虽然月亮还没有完全展现其圆满的形状,但它已经悬挂在天空中,就像一把弯弓一样,给人以期待和想象空间。
  • 边门角吹珠帘卷:边疆的城门边上,珍珠帘被风吹动,卷起层层波浪,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 铜箭声敲银瓮空:铜制的箭壶被敲响的声音清脆悦耳,但其中无酒可饮,反映出节日的寂静和冷清。
  1. 创作背景
  • 赵嘏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当时的中秋习俗和文化背景为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赵嘏的诗作常常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这首诗也不例外,它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团圆、和谐与美好时光的向往和赞美。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对中秋之夜的美景与边塞的寂寥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团圆的渴望。
  • 象征手法:月亮作为中秋的象征,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是团圆的象征,也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和文化意义。它通过对中秋节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的向往。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佳作,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普通的中秋节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夜晚。无论是对于欣赏古典诗词的人来说,还是对于研究古代文化的学者来说,这首诗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