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临海至天台(戊午)

骤暖蒸凉雨,新晴得快风。
朅来清涧上,细绕碧山中。
浅浪连村麦,高阴满路桐。
赤城知不远,迟客晚霞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临海至天台(戊午)》是一首清代诗人阮元的诗作。下面将围绕此诗展开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阮元,字伯元,号阮亭,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推广和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阮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 诗作原文:《由临海至天台(戊午)》的原文如下:
    骤暖蒸凉雨,新晴得快风。
    朅来清涧上,细绕碧山中。
    浅浪连村麦,高阴满路桐。
    赤城知不远,迟客晚霞红。

  3.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首句“骤暖蒸凉雨”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从寒冷到温暖,再到清新的空气。接下来的“新晴得快风”则表现了晴朗天气带来的舒适感受。“朅来清涧上”与“细绕碧山中”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经之处的景色,清涧上的水流细腻地环绕着碧绿的山峰。“浅浪连村麦”与“高阴满路桐”分别展示了田野间的水波和道路两旁的树木。最后一句“赤城知不远,迟客晚霞红”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达目的地的兴奋之情。

  4. 诗歌背景:此诗作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阮元有机会游历名山大川,并留下了许多赞美自然美景的诗作。通过这些诗篇,后人得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自然环境。《由临海至天台(戊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5. 文学价值:该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细腻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了江南地区的山水之美。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有人文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悟,阮元的诗歌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由临海至天台(戊午)》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诗歌。它不仅记录了清朝时期一个具体的旅行经历,也展现了阮元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由临海至天台(戊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研究,其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