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杨百柱楼感事(十八首选四) 其四

座外群龙好舞戈,南征江海北争河。
别来大国成焦壤,何处名山可烂柯。
与世低昂充酒怪,为人歌哭中诗魔。
幽州剩稿南归集,唱入秋坟死鬼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垂杨百柱楼感事(十八首选四)·其四》是朱青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个人情感色彩。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朱青长,字子才,号石门老人,晚清时期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垂杨百柱楼感事》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
  2. 原文内容:“座外群龙好舞戈,南征江海北争河。别来大国成焦壤,何处名山可烂柯。”
  • 座外群龙好舞戈:此句描绘了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氛围,群龙比喻朝廷中权臣如林,舞戈则暗示他们挥剑争权,暗喻时局动荡。
  • 南征江海北争河:描述了当时中国南北分裂的状况,南方和北方都在为争夺中央政权而战。这句话表达了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 别来大国成焦壤: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大国”即大中华,“焦壤”形容国土荒芜,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
  • 何处名山可烂柯:“烂柯”传说为古仙翁王质所持之斧,相传用此斧砍伐树木,树断后斧柄化为木片,散落地上。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国度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的无奈。
  1.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辛亥革命之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朱青长的家族在这场运动中受到波及,他的次子朱山被川督胡景伊杀害,这给朱青长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朱青长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选择辞职返川,这段经历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主题。
  2. 艺术特色
  • 简洁明快: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 意象生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群龙”、“焦壤”、“烂柯”,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真挚: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1. 文化影响
  • 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人物,朱青长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 朱青长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社会矛盾。

朱青长的《垂杨百柱楼感事(十八首选四)》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晚清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