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引

徐韨楼船竟不还,祖龙旋已葬骊山。
琼田倘致长生草,眼见诸侯尽入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祖龙引》是清代诗人朱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秦朝灭亡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徐韨楼船”和“祖龙”的描绘,借用了秦始皇帝的典故。《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人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这里的“徐韨楼船”暗指秦始皇东巡时所用的楼船,而“祖龙”则是指秦始皇,这是诗中的关键意象。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朱瑄巧妙地映射出历史兴衰的无常。

朱瑄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象征手法,如将骊山比作“祖龙”的坟墓,长生草象征着长生不老的愿望,诸侯尽入关则暗示着统一与分裂的矛盾。这些象征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深度,也使得读者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积淀。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朱瑄通过这首作品传递了一种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个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

朱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也是理解《祖龙引》的重要方面。朱瑄字枢臣,是江南吴县人,生活在清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朱瑄的创作深受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因此,研究朱瑄的生平和他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祖龙引》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意义。

《祖龙引》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历史的长河和文人的心境。它不仅是朱瑄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思考和记录,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均不可忽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