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四首 其四

高烧画烛一灯红,夜膳无非果酒菘。
一醉不知明月上,满庭花影过墙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景四首·其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 诗词原文
    游圭峰二十首·其七·玄峰道士山房
    群峰望不极,一室迥清虚。莫是化人国,真成静者居。
    岩花细绕径,涧水暗通渠。

  2. 词句解析

  • “群峰望不极,一室迥清虚”:这句描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周围连绵不断的山峰,但无法看得更远或更清晰。同时,“一室”指的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或建筑,这里可能是指某个修行场所或道观。“迥清虚”表达了环境的宁静和空灵。
  • “莫是化人国,真成静者居”:这里的“莫是”可能指某种特定的境界或环境,而“化人国”则可能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或者是某种宗教或哲学中的理想状态。“真成静者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境界或状态的真实性和持久性,就像一位真正静心修行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一样。
  • “岩花细绕径,涧水暗通渠”: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观中的细微细节。岩花在岩石间生长,环绕着路径;涧水在地下暗通,形成渠道。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精致,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1. 诗歌鉴赏
  • 主题与象征:这首诗以游历的场景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状态的追求。群峰象征着生活的复杂和艰难,而一室的清虚则代表了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宁静和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这种向往既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的景色与人的心境相联系,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的自然美,也有内在的情感深度。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景四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代学者研究和欣赏的对象。它不仅展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 社会影响:这首诗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倡导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的生活方式。它鼓励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宁静和平衡,追求内心的和谐与满足。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春景四首·其四》不仅是唐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和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