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女成四律 其四

从此芳容隔,相寻梦里来。
心痴清夜至,肠断素车回。
徒说金环索,唯留宝箧开。
万年看恶变,百念尽成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女成四律,其四”是一首表达深切哀思的诗歌

这首诗出自《哭女成四律》,是朱晓琴创作的一首悼亡诗,反映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无尽哀思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朱晓琴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源于他与已故女子的深厚感情及其死后带来的巨大悲痛。这首诗可能是在女子去世后所作,反映了诗人在哀悼过程中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
  2. 诗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情怀念以及因失去亲人而产生的极度悲伤。诗人通过对逝者生前的美好回忆与死后的无尽思念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他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及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3. 艺术手法:此诗的艺术风格细腻而深沉,情感真挚且富有力度。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如“从此芳容隔,相寻梦里来”、“心痴清夜至”,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的悲伤和绝望。
  4. 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悼亡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承载了作者对逝去亲友的哀悼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朱晓琴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

朱晓琴的这首诗还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典型主题,如生死观念、情感寄托等。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心境的描述,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氛围。

朱晓琴的《哭女成四律 其四》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沉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