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白莲寺

梓树花开讲寺门,琉璃照殿昼昏昏。
墙边古佛存泥骨,壁上番书灭漏痕。
入社诗篇同隔世,故人墓木走长根。
凄凉旧事凭谁说,剪𥿄难招散客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白莲寺》是一首由清朝朱昆田所创作的古典文学作品。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莲寺的景致以及游人在此地的所见所感,展示了寺庙的静谧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朱昆田,一位生活在清朝的文人,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的诗词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2. 诗歌原文:梓树花开讲寺门,琉璃照殿昼昏昏。墙边古佛存泥骨,壁上番书灭漏痕。入社诗篇同隔世,故人墓木走长根。

  3. 诗歌赏析:《过白莲寺》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禅意和静谧的自然场景中。诗人通过对白莲寺及其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超然和对心灵归宿的追求。诗中的“琉璃照殿”和“墙边古佛”等意象,不仅美化了画面,也寓意着佛法的庄严和历史的沉淀。

  4. 艺术特色:《过白莲寺》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能够很好地展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艺术风格。诗中使用的意象和比喻,如“泥骨”、“灭漏痕”等,既形象又含蓄,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文化价值:《过白莲寺》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历史意义:该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时期密切相关。作为清朝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还可能包含了作者个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体验。因此,研究这首诗有助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征。

《过白莲寺》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表达,还可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与演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