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儿 净慈

冷云山寺画屏秋,断塔雷封残照留。
孤汊酒村风幔收,载归舟,一半儿莲蓬一半儿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半儿·净慈》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幅清冷秋日下的画面,同时寓意深远,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与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一半儿·净慈》:

  1. 作者介绍
  •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又号延陵六隐,浙江嘉兴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对诗歌、词曲有深入研究,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原文:冷云山寺画屏秋,断塔雷封残照留。孤汊酒村风幔收,载归舟,一半儿莲蓬一半儿藕。
  •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寺院景象,画面中的山寺、画屏和残阳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断塔雷封”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流逝。最后一句“一半儿莲蓬一半儿藕”不仅描述了具体的物象——莲蓬和藕,同时也隐喻性地表达了一种生活的哲理,即生活中既有艰难困苦,也有收获喜悦。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此诗通过具体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使得整个诗句既具有画面感,又充满了诗意。
  • 含蓄蕴藉:诗人在描写中巧妙地使用象征和隐喻,使得诗歌的含义更为丰富和深刻。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一半儿·净慈》创作于清代,这是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一个成熟阶段,诗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
  • 社会环境:清朝时期,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1. 主题思想
  • 离愁别绪:诗中的景物和情感交织,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
  • 人生感悟:诗中的“莲蓬”和“藕”不仅仅是自然物,它们还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经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一半儿·净慈》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