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先生老矣何求,一片西山,几载勾留。
献赋长杨,挂冠神武,捐佩瀛洲。
也曾簪笔跕螭拗右手,也曾移家住鳌禁东头。
归去来休,闲把君恩说与朋游。
折桂令 其五 正宫
介绍
朱彝尊的《折桂令 其五 正宫》是一首表达对人生经历与追求感慨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曲牌体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常以特定的曲牌为结构基础,通过韵律和音乐性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朱彝尊(1629-1709),字秀水,号竹坨,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其典雅清新、深沉内敛的风格著称。朱彝尊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学者,对音韵学和戏曲有着深厚的研究。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感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文人墨客的理想。朱彝尊的生平经历丰富,他在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期间活跃于文坛,其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心态。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而且在后世被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朱彝尊的这首《折桂令·正宫》展现了他对人生经验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到“献赋长杨,挂冠神武”,描绘了作者在政治舞台上的浮沉变迁。同时,“也曾簪笔跕螭拗右手”,意味着他曾有过辉煌时刻,但最终选择了归隐或淡出政界,追求内心的平和。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可能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普遍态度。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朱彝尊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从艺术角度看,《折桂令·正宫》在结构上具有典型的双调五十三字的特点,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一叶韵、三平韵。这种严谨的格律使得诗歌在朗读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在内容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述,如“近南湖结个书楼,桥影前溪,塔火中流”,“梅蕊冲寒,荷香销夏,枫叶鸣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折桂令·正宫》在元代以来的曲艺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元曲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北曲的一种,元曲在宋代已开始流行,到了元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在元曲中,曲牌体诗歌因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成为了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曲牌体诗歌通过固定的节奏模式和韵律规则,使得诗歌在传达情感、描绘景象时更为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因此,《折桂令·正宫》不仅是朱彝尊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元曲艺术传统在清代得到传承和发展的例证。
《折桂令·正宫》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朱彝尊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技艺,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这首诗不仅是朱彝尊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研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