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叟小像(己丑)

花开一百五日,月明二十四桥。
君家大好山水,偏爱蒲团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项叟小像》并非朱彝尊的作品,而是清代另一位词人陈维崧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名为《项叟小像》,是陈维崧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所作,用以表达对项氏山水的赞美和对其人格的高洁追求。《项叟小像》不仅展现了陈维崧深邃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独特理解。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词作以豪放、深沉著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陈维崧的词风深受前人影响,尤其是对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有很深的借鉴。同时,他也注重词的思想内容,力求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现实。

《项叟小像》中的“花开一百五日,月明二十四桥”这一开篇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这不仅仅是对景致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反映了陈维崧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精神。诗中“君家大好山水,偏爱蒲团寂寥”一句,则揭示了项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蒲团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中的一种坐具,代表着一种修行和静心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诗人所崇尚的高洁品格不谋而合。

《项叟小像》不仅是陈维崧艺术才华的体现,更是其人生哲学和美学观念的集中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维崧的文学地位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