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丙戌)

我欲悲歌,谁当和者。
四顾无人,㷀㷀旷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歌(丙戌)》是一首描绘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它通过诗人深沉的情感表达,反映了长期远离家乡亲人的游子在日日夜夜思念家乡时的痛苦与无助。下面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1. 诗歌原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2. 诗人介绍

  • 朱彝尊,清朝诗人、词人、学者和目录学家。字秀夫,号竹垞,又号曝书癖翁,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他于康熙三年中了秀才,后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朱彝尊的文学创作成就非常高,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广泛赞誉。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以“悲歌可以当泣”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实现归乡愿望的无奈。
  • 象征意象:诗中的“火海”象征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徭役之苦,而“远望可以当归”则暗示了诗人只能通过远方的希望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 语言艺术:朱彝尊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他的诗句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思乡之作,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朱彝尊的《悲歌(丙戌)》不仅是一首反映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