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女郎祠。西路翩翩去时。
彩幡新剪绿杨丝。槐花点散罘罳。
练带平铺吹不起。漠漠黄花覆水。
绣领任垂蓬髻。含情咫尺千里。
河渎神 妒女祠
介绍
《河渎神·妒女祠》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哀愁与离愁的古典场景,将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以下是关于《河渎神·妒女祠》的详细介绍:
作者背景: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并称为“南朱北王”。他在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之职,其诗作深受王士祯赏识,并有“南朱北王”之誉。
创作风格:朱彝尊是清初浙西词派的领军人物,他的词作推崇姜夔、张炎的艺术风格,主张词要表达出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美感。在《河渎神·妒女祠》中,他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交融,展现了词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造诣。
内容解读:《河渎神·妒女祠》通过对一个古代女子的悲愁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人性弱点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比女子的美好与悲剧命运,朱彝尊借古讽今,揭示了人性中的贪欲、嫉妒等负面因素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给个人带来的痛苦。
词中意象:整首词通过对山水、花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忧伤的氛围。词人用“彩幡”、“槐花”、“练带”等词语,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女子祠庙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寂静而又凄凉的气息。
文学价值:《河渎神·妒女祠》不仅作为朱彝尊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成为了研究清代词坛的重要文本。它展示了朱彝尊如何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深入研究,提炼出富有哲理的词句,进而形成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见解。同时,该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河渎神·妒女祠》不仅是朱彝尊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深邃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