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井繁英积。
香径游丝织。
宿雨犹含,暖波频漾,短墙愁隔。
记少年、寻到赤阑桥,得仙源消息。
最恨东风急。
飘上春泥湿。
易掩重门,难逢人面,断肠空忆。
便浣花笺纸染轻红,也无他颜色。
红娘子 绯桃
介绍
《红娘子·绯桃》是清代词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春天花海的美景,展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下面将简要介绍文学作品:’红娘子 绯桃’:
词人简介: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是清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论词推崇姜夔、张炎,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南朱北王”。他的词作以风格清新、情感真挚而著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原文:《红娘子·绯桃》是一首描写春天花海的词,通过对繁花似锦的景致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艺术特色: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善于运用色彩来营造气氛。如“露井繁英积”中的“繁英”一词,既形容了花朵繁多,也暗示了春天的气息;“短墙愁隔”则通过“愁”字,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感。其次,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展现景物的特点。如“宿雨犹含,暖波频漾”中,“宿雨”、“暖波”等词语描绘了雨后春池的宁静与美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最后,作者善于运用象征和暗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断肠空忆”,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却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于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历史背景:《红娘子·绯桃》创作于清朝康熙十八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朱彝尊作为当时的词坛巨匠,他的词作在当时广受欢迎,被奉为经典。此词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一直是表达情感、抒发志向的重要载体。《红娘子·绯桃》作为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朱彝尊的《红娘子·绯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成为了中华诗词文化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