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五月六日

携来九子同心粽,蒲酒犹深。
夜帐轻容,续命丝长针再缝。
须知后会浑无据,难道相逢。
十二巫峰,峡雨轻回第四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五月六日》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对节日习俗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嘉兴人。他是清初浙西词派创始人,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

  2. 作品原文:携来九子同心粽,蒲酒犹深。夜帐轻容,续命丝长针再缝。须知后会浑无据,难道相逢。十二巫峰,峡雨轻回第四重。

  3. 词意分析:此词开头描述了端午时节,人们带着粽子、蒲酒等传统食品,享受节日的快乐。”夜帐轻容,续命丝长针再缝”描绘了人们在端午之夜欢聚一堂,共同包粽子,用针线缝制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十二巫峰,峡雨轻回第四重”则通过写景,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朱彝尊的《采桑子·五月六日》不仅是一篇描写端午节风俗的佳作,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古人对节日的情感寄托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和诗词的朋友们来说,这首词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