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中允 假还昆山六首 其三 (壬戌)

旧侣荆高对酒频,香螺画榼五冬春。
独醒客去无坚坐,卧瓮凭谁捉醉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徐中允假还昆山六首其三》是清代诗人朱彝尊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对徐中允归乡的情景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归来的喜悦和对松江巨口鱼的不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以及其在文学上的价值:

  1. 作者简介
  • 朱彝尊:字秀夫,号竹垞,浙江嘉兴人,清代文学家、学者,被誉为“江南才子”。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与同时代诗人纳兰性德并称为“南朱北纳”。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烂漫厨烟煮野蔬,菘根秋末韭春初。到家一事差堪惜,不食松江巨口鱼。
  • 翻译:家中炊烟袅袅升起,煮的是新鲜的野菜,而秋天的白菜到了春天就变成了嫩叶。回到家乡后发现少了松江鱼这道美食,让人有些遗憾。
  1. 诗歌主题
  • 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归乡的祝福和喜悦之情。
  • 乡愁:通过描写松江鱼等家乡美食的缺失,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送别的场景与松江鱼等家乡美食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语言简练: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1. 情感表达
  • 喜悦与不舍:诗人在送别之际,既有对友人归来的喜悦,又表现出对松江鱼等家乡美食的不舍,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交织,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感染力。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 传承经典诗词:作为清代的诗歌代表,它不仅是文人交流思想的产物,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历史意义
  • 文学史地位: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占据了一席之地,被后人传颂。

《送徐中允假还昆山六首其三》是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在文化和情感层面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