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游俞缪日过从,三李衔杯兴最浓。
明月绿窗期沈约,白盐赤米问周颙。
怀乡口号八首 其六 (乙卯)
介绍
它由李白所作,内容为:
西来东住路茫茫,散尽黄金买一江。几处春风吹酒醒,雨潇潇,秋雨滴芭窗。
不知何处吹芦管,白帝城高急暮砧。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断肠箭在弦。
赏析:
《怀乡口号八首》共有八首,这是其中第六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当时李白在渝州(今重庆市)。他离开长安时,曾写有《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两句是说,青山环抱的北方有座城市,白水环绕的东面也有座城市。离别之后,孤寂的我就像那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要远走万里之外了。这里写的是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意依依和依依不舍的心情。本诗开头两句写离京后所到之处,道路茫茫,没有一点归途,只好把身上所带的黄金都散尽了,才买到长江一条。“买”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离家出京时,随身所带的黄金多,而后来所花的钱却不少,因此要用黄金去购买。接着写春天里听到几处吹奏芦管的声音,才知道春天来了。但芦管声又吹落了几点秋雨,打湿了芭蕉窗上。“潇潇”二字写出了雨点打在芭蕉上的响声,也表现了雨点落在人头上的滋味,使人不禁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的诗句。“几处春风”,既是指江南春天来得晚,又是说离京后到处漂泊,没有一处可以安身的地方;所以只有听风吹过,才知道春天来到了。“几处”与“散尽”相照应,“春风”与“秋雨”相映衬。从“几处”到“几处”,从“潇潇”到“雨潇潇”,都是写诗人听到芦管声后的感受、联想。
下面两句转到眼前所见:“不知何处吹芦管,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知芦管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只知道它来自白帝城。“白帝城”即夔州城。据《太平寰宇记》引《益州记》载,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地势十分险要,为三国时蜀汉永安王刘瑜的故居,后来成为刘备托孤的地点。“暮砧”就是黄昏时捣衣的木杵击石发出的声响。“暮砧”与首句中的“春风”相呼应,表明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了。“急”字写出了急促的捣衣声。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砧声,不由想起自己的身世和流离失所的凄惶心情。“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断肠箭在弦。”这三句大意为:自己像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在外漂泊,手中还握着金鞭指向前方。如今,连一支断肠箭都留在了弓上准备射向敌人了!“断肠箭”,典出《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不屈。后来昭君出塞,苏武也被放回汉朝,途中仍不忘汉节。临别时,李陵赠予他一枝箭,苏武拔下一枝箭作为纪念。后来苏武出使匈奴时被围困在漠北,绝食数日而死。这里的“断肠箭”就是借指苏武的事迹。诗人用苏武的故事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忧虑和感慨。最后一句“断肠箭在弦”,是说自己手中已经拔出了一支箭准备发射了。“箭”与“弓”相照应,“弓”与“马”相呼应。诗人以“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断肠箭在弦”这几句,把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作了概括的描写。“飞蓬”、“铁骢”、“断肠箭”,这些词语都是很生动、形象的。诗人用这些词语组成一组组意象,表现自己处境的艰难和自己内心的痛苦。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抒情,中间两联叙事写物,最后两联写情写志,情景交融。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清新而又含蓄隽永;结构紧凑严谨,意境深远雄浑,音调和谐优美。
这首诗是李白在渝州(今重庆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李白离开长安时曾写过一首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本诗是其续章,抒发自己流落异乡、思念故乡的感情。
李白在唐代诗歌创作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素材进行大胆想象和巧妙构思,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他的《将进酒》,通过描绘宴会上饮酒的场景,展示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和豪迈洒脱的精神风貌。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如《庐山谣》、《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将进酒》是他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诗以豪放的语言,歌颂了人生的短暂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