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七十二 (甲寅)

鹰窠绝顶海风晴,乌兔秋残夜并生。
铁锁石塘三百里,惊涛齧尽寄奴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是朱彝尊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创作的大型组诗,其中包含一百首描绘嘉兴南湖美景的棹歌。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品背景:此诗作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时朱彝尊客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龚佳育幕府。在创作《鸳鸯湖棹歌》百首之前,朱彝尊曾自序言:“甲寅岁暮,旅食潞河,言归未遂,爰忆土风,成绝句百首。”这表明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客居期间对故乡风物的回忆和怀念。

  2. 诗歌风格:作为仿民歌之作,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湖的美丽风光,并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些棹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诗人情感的流露。

  3. 艺术特色:《鸳鸯湖棹歌》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朱彝尊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使得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鸳鸯湖棹歌》是一部集自然描写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朱彝尊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同时也能领略到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