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沂水至大岘山作(戊申)

征衣莫浣泪痕斑,五载辞家尚未还。
目送燕鸿南去尽,计程翻度穆陵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彝尊的《自沂水至大岘山作》(戊申)是一首七言绝句,而非文学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是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诗歌作品多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对时代的思考。朱彝尊在康熙十八年(1679)通过博学鸿词科,被授为检讨。作为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婉约见长,深受后人大加赞赏。朱彝尊的诗与王士祯齐名,被誉为“南朱北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沂水至大岘山作》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十八年,当时朱彝尊应朝廷之邀参与科举考试,并最终成功获得进士。然而,尽管他仕途顺利,却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诗中的“征衣莫浣泪痕斑”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时的心情,“目送燕鸿南去尽,计程翻度穆陵关”则表达了他对远方的思念和旅途的艰辛。从诗中可以看出,朱彝尊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也承载着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自沂水至大岘山作》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其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特别是“计程翻度穆陵关”一句,不仅是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转变与成长。这种转变可能意味着从个人的悲欢离合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自沂水至大岘山作》是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朱彝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