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晚眺

开轩时远望,遍处足惊心。
霞璨山增翠,天青水益深。
浩歌来晓月,虚籁促归禽。
触目皆成趣,愁中为展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眺》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1. 诗歌原文
    安高发〔清代〕
    开轩时远望,遍处足惊心。
    霞璨山增翠,天青水益深。
    浩歌来晓月,虚籁促归禽。
    触目皆成趣,愁中为展襟。

  2. 诗作赏析

  • 开轩时远望:开轩即推开窗户,时远望则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通过远望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与美丽。
  • 遍处足惊心: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对周围景色的惊奇感受,无论是山还是水都让他感到惊喜和赞叹。
  • 霞璨山增翠,天青水益深:描述了日出或日落时分,天空的霞光映照在山上,使得山色更加翠绿;同时,清澈的水面与天空的色彩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深邃的美。
  • 浩歌来晓月,虚籁促归禽:这里的“浩歌”可以理解为大声歌唱,表达出诗人在清晨听到鸟儿的歌声时的愉悦心情;而“虚籁”则是指夜晚的风声或者虫鸣,它们的声音虽微弱但也能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 触目皆成趣,愁中为展襟:诗人通过观察周围的景色,发现即使是最平凡的景象也蕴含着无尽的趣味,因此在忧愁之中也能找到一丝快乐和解脱。

《晚眺》不仅展示了苏轼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表现手法。《晚眺》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