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谷

年丰大有各家欢,一值凶荒心胆寒。
菽粟养生宜贵重,农夫辛苦莫轻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侃惜谷》是一篇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言文,由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创作。文章主要讲述了陶侃外出游玩时,发现有人戏弄他人庄稼,便加以训斥和鞭打,从而告诫人们不应不劳而获,勤劳才能获得丰收。下面详细介绍这篇作品: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 作者: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其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
  • 成书背景:《陶侃惜谷》是《资治通鉴》的一部分,编年体的特点使其在叙事上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1. 作品原文及其意义
  • 原文:”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 意义:通过这个故事,司马光展示了他对于勤劳耕作的重视以及对于不劳而获行为的批判。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社会风气。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陶侃惜谷》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价值观,特别是对农耕文化的重视。
  • 教育意义:故事中的教训和教导方式,对于后人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启示作用,强调了勤劳与收获的关系。
  1. 文学手法
  • 对话形式:采用对话的形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易于读者理解和感同身受。
  • 讽刺手法:通过对不劳而获者的惩罚,体现了司马光对于道德规范的看法和对于社会正义的支持。
  1. 历史地位
  • 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陶侃惜谷》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的一部分,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对后世的影响:司马光的这部作品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陶侃惜谷》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