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胶山绝顶十首 其十

小窗一榻自沉吟,犹以披云倚碧岑。
今日登山还忆古,古人此日想同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胶山绝顶十首·其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秋天,时值安史之乱已结束两年,但战火未息,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困苦。杜甫由洛阳赴奉先(今属陕西)探亲,行至新安(今河南洛阳市),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遂在一次登高活动中写下了这首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内容概述:
  • 此诗为杜甫《九日登胶州山绝顶》组诗中的第十首,与其它九首一起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
  • 诗人以“独游”作为开篇,表明了个人行动的自由和对自然的亲近。
  • 通过描写山川景物,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同时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 最后两句“何时倚阑干,细说当时事”,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往的回忆。
  1. 艺术特色:
  •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
  • 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
  • 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形成了完整的意境。
  1. 历史背景:
  •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许多动荡,这首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
  • 诗中提到的“胶州山”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附近,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1. 文化影响:《九日登胶山绝顶》不仅展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