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本无台,菩提本无树。
天湖本无湖,莫问滥觞处。
放舟羚羊峡,取道大蕉园。
遥青四十里,知是白云源。
路曲拟羊肠,林深怖虎穴。
因缘古佛慈,膜拜不胫集。
梁郎既舍宅,曹洞遂传衣。
一自栖壑来,弓冶盛军持。
山花不识名,各各吐香气。
山鸟啼其间,盎然感春意。
从行二三子,捷足善探奇。
而我已颓然,扶掖仗阇黎。
努力跻绝顶,端州如弹子。
一苇漓江流,渺然沟浍耳。
俯睇七星岩,蒲伏来朝宗。
或曰彼沥湖,原与天湖通。
天湖今已平,沥湖渐亦闭。
伏见均有时,开塞定一气。
更陟大龙湫,飞瀑满空山。
清入人心脾,寒动人鬓鬟。
其馀诸小潭,环拱尚八九。
或曰是皆湖,未知果然否。
山僧爱敬客,啜我白云茶。
肺腑涤尘氛,齿颊吐香花。
坐久移我情,疑与下界隔。
转嫌岚气浓,鹧鸪催归客。
阿谁不学者,妄托轩辕遗。
谓是攀髯迹,谬语真无稽。
老夫病愁馀,百事已心死。
一榻借诸天,五言授侍史。
未能写清胜,聊以正图经。
他日讨文献,讹谬庶有徵。
天湖庆云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全祖望的作品《天湖庆云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通过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的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中哲学思考的一种表达。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 诗歌原文:
- 明镜本无台,菩提本无树。
- 天湖本无湖,莫问滥觞处。
- 放舟羚羊峡,取道大蕉园。
- 遥青四十里,知是白云源。
- 路曲拟羊肠,林深怖虎穴。
- 因缘古。
-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全祖望(1705年—1755年),字绍之,号谢山,浙江鄞州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他是清代浙东学术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尤以经学和史学见长。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风格质朴浑厚,情感真挚动人。
- 创作时期:据传《天湖庆云寺》创作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当时全祖望在广东任知县。该诗可能反映了他游历广东肇庆鼎湖山期间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的思考。
- 诗歌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明镜”象征清澈透明的心灵,“菩提”代表觉悟的智慧,“天湖”则隐喻广阔的心境。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理想境界。
- 哲学深度: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内心的平静。诗中的“滥觞”、“羊肠”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旅途中的艰难险阻,而“白云源”则象征着希望和归宿。
- 历史意义:
- 文化遗产:《天湖庆云寺》不仅是全祖望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文化交流:作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庆云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地,也是岭南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天湖庆云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平静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