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苍山路不穷,霜林飒沓响秋风。
临流驻跸归营晚,坐看旌门落照红。
经喀尔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喀尔沁》是清代诗人玄烨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意境和背景:
创作背景:《经喀尔沁》是诗人玄烨的作品,其创作背景与他的帝王生涯紧密相关。玄烨(1654—1722年)系清世祖顺治皇帝第三子,八岁即位,在位六十一年。执政期间,他文武兼施,政绩卓著。作为清朝的康熙帝,他在平定准噶尔部、消灭大小和卓木势力等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事件不仅奠定了清朝初期的政治基础,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边疆政策和文化风貌。
诗歌内容:《经喀尔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诗作。首句“古木苍山路不穷”描绘了一幅苍茫的山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霜林飒沓响秋风”则进一步展现了秋季山林的壮丽景象,秋风中的霜叶和飒沓的树林声,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又壮美的氛围。后两句“临流驻跸归营晚,坐看旌门落照红”,通过“临流驻跸归营晚”表现了作者在归途中的宁静与沉思,而“坐看旌门落照红”则通过日落时分的红色映衬出一种温暖而又悲凉的情感。
文学价值:《经喀尔沁》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展示了清朝初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朝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
《经喀尔沁》不仅是清代诗人玄烨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清朝文化和政治史的重要资料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领略到清代文人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